·佛教研究·
印度佛教醫學概說
陳明
提要
佛教醫學的研究方興未艾,本文首先對其定義進行了探討,界定了佛教醫學與印度佛教醫學各自範圍。從基礎理論、臨床實踐、醫用咒語、養生保健等方面,概述了印度佛教醫學的主要內容,並歸納出它的四個特點。又大體略述了佛教律藏藥事的構成內容,最後概括了律藏醫藥的五大特點以及律藏藥事戒律的四個特徵。
陳明,史學博士,北京大學歷史系暨中古史中心工作。
主題詞:印度 佛教 醫學
一、佛教醫學定義的討論
宗教常常自稱有"治病救人"的意義,宗教又往往對醫學予以不同程度的重視。佛教亦不例外,佛陀常被喻為"大醫王",其教義喻為能解眾生之毒的"阿揭陀藥"(agada)。佛教的教義與印度醫學術語也多有相應之處,印度醫學也多染上了許多宗教哲學色彩,但是在研究中不能將佛教教義和醫學理論去硬性比附。
有人認為,佛陀最早提出的"四聖諦"理論就建立一個醫學範式的基礎上,即苦、集、滅、道,對應於醫學上的病症、病因、健康和治療方法。雖然在《闃羅迦本集》中也有一種四分法,但是,它並不能反映系統化的醫學知識的顯性模式,而且它的公式也不同於四聖諦,"能治療國王的最好的醫生,他應具有四種知識:知道病因、病的特徵、療法以及病的不再重發。"這種在醫學傳統上不重要的四分法以及它與四聖諦概念上的變異,致使在佛陀早期的教義中任何醫學的類推都是站不住腳的1。
五明之學與醫學
關於印度醫學與佛教的關係,申俊龍在一篇文章中說:"佛學又叫慧學,它與其他宗教不同。……它的教義試圖統攝包容一切,稱為'五明'之學。一為聲明,研究聲韻學和語文學;二為工巧明,研究工藝、技術、歷算之學;三為醫方明,研究醫藥學;四為因明,研究邏輯學、認識論;五為內學,研究佛學。因此,印度醫藥學就包含在佛學體系之內"2。這段話的結論值得商榷。因為五明之學在印度本乃俗家及別的哲學流派的學習內容,《大唐西域記》卷二"印度總述"指出印度的普通教育情況時說:
而開蒙誘進,先導十二章。七歲之後,漸授五明大論。一曰聲明,釋詁訓字,詮目流別;二工巧明,伎術機關,陰陽曆數;三醫方明,禁咒閒邪,藥石針艾;四謂因明,考定正邪,研覆真偽;五曰內明,究暢五乘,因果妙理3。
前四明在各教派之間基本相同,內明涉及各派的複雜教義,彼此分歧極大。佛教徒為了傳教,才學習這些知識。換句話說,在印度許多教派均學習五明大論,五明之學並不是佛教的獨家創建。從吠陀和《生命吠陀》(Ayurveda)算起,印度醫藥學的歷史遠遠早於佛教,後起的佛教只不過吸收了印度醫藥學的部分內容而已,根本就沒有完全涵蓋印度醫藥學,所以就談不上什麼印度醫藥學就包含在佛教體系之內。
醫學在佛教中的地位
其次,關於醫學在印度佛教中的地位,我們可以舉一個材料,唐代義淨在印度求法時,"於此醫明,已用功學,由非正業。遂乃棄之"3。可見醫方明不是印度佛教僧尼的正業。佛教的一般觀念是:"道法為重,醫術為次"。如果"但學醫術,無求道意"的話,就是犯戒的行為。《五分律》卷14有規定:"若比丘尼誦治病經方,波逸提;若比丘尼為人治病以為生業,波逸提。"3《摩訶僧祗律》卷38也規定:"比丘尼不得授俗人外道醫方。"2但是佛教的這些規定並不是排斥醫學,而是為了保證佛教徒潛心於修行,不以醫術去染世俗、貪名利7。
佛教提倡以慈悲為懷,律藏中也有多處表明佛陀對醫學的親善態度,佛陀與醫王耆婆(Jivaka)的關係也很不錯。但總的看來,佛教中習醫的僧徒極為少見,為僧團治病的也多是俗家醫生,醫王耆婆也是先習醫後才接受佛教思想的。不過,作為"借醫弘道"的手段,醫學對佛教在華的早期傳播事業起到了很大的幫助作用。
二、印度佛教醫學的內容概述
印度佛教醫學的主體是大藏經中漢譯的論醫佛經和涉醫佛經十,據有人初步統計共達四百多部?。其實所謂的論醫佛經並不是專門的醫典,只不過有醫藥相關的內容稍稍多一些,嚴格地說在大藏經中沒有一部純粹的醫典。涉醫佛經中的許多是"以醫為喻"類型的經典,其醫理在闡述佛法義理時起到遺俗易懂的比喻作用,還有一些只列舉病名而沒有藥名的佛經。印度佛教醫學的這些經典主要有:"《佛說佛醫經》、《佛說療痔病經》、《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佛說溫室洗浴眾僧經》、《延壽命經》、《救疾經》、《禪秘要法經》、《佛說?女耆婆經》、《佛說胎胞經》、《除一切疾病陀羅經》、《佛說除恐災患經》、《迦葉仙人說醫女人經》、《佛說醫喻經》等。在律藏的"醫藥事"部分,也有很寶貴的佛教醫藥資料。
A:基礎理論
印度佛教醫學的理論由兩方面組成:生命吠陀的部分理論和佛教的部分教義。前者主要表現在對人體生理、病理的客觀認識;後者則以早期佛教的"四聖諦"、"五蘊"、"十二因緣"、特別是"四大"等基本教義為主。在論述人體疾病的原因時,其佛教的義理特色就表現得很明顯,認為眾病有三因:外因、內因和業因。
B:臨床實踐
印度佛教醫學臨床治療總的原則是:對機設藥,除病為先。對那些患病僧人,佛陀格外寬待,在藥物的使用方面,只要是醫生許可或病情需要,佛陀沒有反對意見,允許病比丘尼的"特殊化"。比如,不飲酒是佛教最基本的五大戒之一,但"酒雖是戒禁,有患通開。"《薩婆多部毘尼摩得勒伽》云:"若以酒煮時藥、非時藥、七日藥得服不?若無酒性得服。"?P·2064《四分戒本疏》亦曰:"律云:不犯者,若有病余藥持不善,以酒為藥。若以酒塗瘡,一切不犯。"3印度佛教醫學的臨床治療,是指使用具體的藥物和手術器械進行的治療方法。若對應於生命吠陀體系的"八分醫方",它包括針刺首疾、身患、諸瘡、阿揭陀藥、長年方、童子病、足身法,而鬼瘴除外。佛經中最著名的治療個案就是醫王耆婆孤醫療事跡十。具體的治療略舉如次:
《大般泥洹經》
"有熱病者、酥能治之;有風病者,油能治之;有冷病者,蜜能治之。"2酥、油、蜜是佛經最常用的藥物,均屬於七日藥。
《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
"若有人等患眼精壞有清言暗者,若白暈赤膜無光明者,取訶梨勒果、阿摩勒果、脾醛勒果,三各一顆,搗破油下篩當研。時唯須淨護,??即得精還明淨光盛。"3這是治眼的方子。
《龍樹五明論》
"凡人得之化作大仙藥者,五月五日取牛黃大如雀子、干(嗓)姜四兩、麻八兩、黃芩一兩、大黃五兩、甘草二兩,於七月七日,令童子搗之,以蜜和作丸用之。??"8這個藥方名為"大仙藥"。
外科手術
主要體現在者婆的醫事中,如《四分律》記載耆婆為瓶沙王治療痔瘡、為波羅殊提治療頭痛、為世尊治療水病等案例。
C:醫用咒語
佛教認為魔病、業病和鬼病這三種病需要靠咒禁來治療。佛經中的咒語按內容分為:驅魔咒語、驅蛇咒語、醫用咒語等。大量的陀羅尼經,特別是密教經典。與治病有著或多或少的關係。醫用咒語按使用的方式又可分為兩種:單用的咒語、與藥合用的咒語,就像在中國上古時期的情形一樣。,醫巫不分和藥咒合用在印度也很常見,而且這種用法在印度民間醫術中一直流傳至今。
單用咒語類佛經
- 《佛說咒小兒經除一切疾病陀羅尼經》
- 《佛說呢時氣病經》
- 《佛說咒齒經》
- 《能淨一切眼疾陀羅尼經》
藥咒合用類佛經
如《千手千眼觀世音菩薩治病合藥經》中的40多條驗方絕大部分都和咒語聯繫在一起:"若有人等患一邊偏風、耳鼻不通腳不便者,取胡麻油內木香煎。咒三七遍,摩拭身上,水得除差。"
D:養生保健
養生分安般守意、禪定養生等:保健則有食療法、洗浴法、嚼齒木法等。
安般守意
與印度的瑜伽術關係很大,主要是有關出息、入息的方法修煉,類似於中國道教的氣功。代表性佛經有《安般守意經》、《修行道地經》等。
禪定養生
通過修習禪定,使身心安靜統一,達到精神上既不昏沉瞌睡,又不紛馳煩惱的安和狀態。代表性佛經有《禪秘要法經》、《坐禪三昧經》等。
食療法
提倡素食養生、強調飲食節律和注重飲食禁忌。律藏內的四種藥物分類,就涵蓋了"一切可食之物"。
洗浴法
《溫室洗浴眾僧經》記載浴僧當用七物洗澡,"燃火、淨水、澡豆、酥膏、淳灰、楊枝、內衣";洗浴能除七病。
嚼齒木法
一種口腔衛生方法。《南海寄歸內法傳》介紹此方法:"然五天法俗,嚼齒木自是恆事,三歲童子,鹹即教為。"
印度佛教醫學特點
縱觀印度佛教醫學,它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 醫學理論有強烈的宗教色彩
- 臨床治療的巫術性,咒語的使用非常普遍
- 具體的藥方(特別是大型的復方)所佔的比重較少
- 所涉及醫學範疇的廣泛性,涵蓋內、外、兒、婦、五官科
三、佛教律藏藥事的構成
藥物分類系統
律藏是佛教三藏(經律論)之一,它的理論色彩不及經論強烈,卻保存了古代印度社會生活的百科畫卷,其中的醫學資料也是非常豐富的。律藏中的藥物分為時藥、更藥、七日藥、盡壽藥四種6。律藏的醫療方法涉及各科,且兼及咒術、衛生保健等方方面面。由於佛教各部派持律的差異3,在幾部廣律中對醫藥事的規定也表現出許多差別。
南傳上座部
巴利文律《大品》的第六章是有關醫藥事的,可稱之為"藥鍵度"。它分為四十節,每節的敘事模式多為:比丘患病→所需藥物→佛陀應允→服藥的戒條。
北傳佛律
分屬於五個部派:化地部的《五分律·藥法》、大眾部的《摩訶僧祗律》、法藏部的《四分律·藥犍度》、說一切有部的《十誦律·醫藥法》以及根本說一切有部的《根本說一切有部毘奈耶藥事》。
各部廣律中的醫藥內容
《五分律》醫藥內容
卷8:"彼守僧藥比丘應以新器盛呵梨勒、阿摩勒、鞞醯勒、畢跋羅、乾薑、甘蔗、糖、石蜜。"
卷14:"若比丘尼誦治病經方,波逸提。若比丘尼為人治病以為生業,波逸提。"
卷22:"從今聽諸病比丘服四種藥:酥油蜜石蜜。聽以訶梨勒、阿摩勒果,若蒜、若?,諸所宜物排口。"
《摩訶僧祗律》醫藥內容
沒有專節的"藥犍度",對醫藥事的規定較零碎。
卷3在解釋八種物時,列舉了時藥、夜分藥、七日藥、盡壽藥的種種藥名。
卷17記載了幾種治病之方:熱病/酥;風病/油:水病/蜜;乾屑病/石蜜;冷/石蜜、酪;下病/乳;下吐/魚汁、肉汁。
《四分律》醫藥內容
卷40衣鍵度之二,記載者婆治病的六個故事,包括開顱等外科手術。
卷42第三分之四"藥犍度"之一,介紹了細末藥、鹽藥的組成;用人血治眼、用藕為舍利弗治病等故事;以及自護慈唸咒等內容。
《十誦律》醫藥內容
卷26,七法中醫藥法第六,主要內容為:以羅斯禪塗眼。比丘病疥,用苦藥塗。舍利弗患風冷,服酥提羅漿;熱血病/首廬漿。
幾種食療法:"佛身中冷氣起,應服三辛粥。乞胡麻、粳米、摩沙豆、小豆,合煮和三辛,以粥上佛。"列舉八種粥名和粥的五種好處,"除饑、除渴、下氣、卻臍下冷、消宿食。"
律藏醫藥特點
我們對律藏醫藥可以初步概括為5點:
- 藥物分類的系統性,共分為時藥、更藥、七日藥、盡壽藥四類。所用的藥物以植物藥占主導地位。
- 表明藥物劑量配伍的實用性的藥方不多,更缺乏能治療多種病症的復方。
- 臨床的巫術性色彩比經藏部分少得多,科學色彩有所強化。
- 除醫王耆婆的幾次手術處,外科的醫案較少。
- 僧團是最常見的疾病是風冷熱三種,最常用的藥物是酥蜜糖石蜜等。
律藏藥事戒律的四個特徵:
- 各部派對醫藥事的細微規定多所歧異,主要表現在對更藥和七日藥的規定爭議最多也最複雜
- 醫藥事與出家事、食事、衣事等的戒條常常交錯在起,密不可分
- 對患病僧徒的臨床護理和戒律方面的特殊照顧,體現了佛教慈悲為懷的精神
- 藥物的儲存和使用的規定也非常細緻
總結
本文對印度佛教醫學的定義、內容體系、律藏藥事等方面進行了系統梳理,揭示了佛教醫學作為印度古代生命吠陀體系與佛教教義相結合的產物,具有鮮明的宗教色彩和獨特的醫療實踐方式。儘管醫學在佛教中並非正業,但作為慈悲濟世的重要手段,佛教醫學在印度及中國的傳播發展過程中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
參考文獻
查看參考文獻列表
1 Healing in Ancient India, Delhi,1998,P-38+
2 中俊龍,《佛教與中國傳統醫學》。該文收入王堯主編的《佛教與中國傳姚文化》一書,宗教文化出版社,1997:12. PP·922——956.
3 單美稱等,《大唐西域記校注》,中華書局,1985,P-185·
4 中華書局,1995,P-152-
5 T22/95a·
6 T22/53Ih*
7 數見朝貴門首,多有療病僧尾,或有路,污染俗話。(T53/506)
8 李良松,《佛教區籍總目》提要"結論",蜀江出版社,1997年,7月。
9 本良松,"佛教醫藥縱橫談"。《亞洲玉藥》,1997年,9月——10月。P97.
十 李良松、孫婷。《佛教醫藥學術體系概論》。"佛教文化與現代社會"研討會論文,1997年,12月。